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福建建阳(6雄、10雌)、崇安(18雄、30雌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42.7-52.4mm,雌蛙体长51.8-61.8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87;头部扁平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长远大于眼径;吻棱明显;颊部略向外倾斜,颊面凹人;鼻孔位头侧略近吻端;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两眼之间有1个小白疣;鼓膜明显,与眼径的距离约等于鼓膜的1/2;犁骨齿短弱;舌后端缺刻深;眼适中,瞳孔横椭圆形。
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雄蛙前臂较雌蛙略粗壮;指较长,扁平,末端吸盘明显,吸盘前端较圆,横径略小于纵径或几乎相等,为其后指节宽的2倍,第一至第四指吸盘有腹侧沟,两侧沟在顶端几乎相连;指吸盘背面有横凹陷;第二指短小,明显短于第一指和第四指,第一指略长于第四指,指长顺序为3、l、4、2;关节下瘤发达,指基下瘤明显;掌突3个,扁平,内侧者长椭圆形。后肢长,为体长的190%左右,左、右跟部重叠;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;胫宽为胫长的1/5;足短于胫;第五趾略长于第三趾,达第四趾的第三关节下瘤下方;趾吸盘与指吸盘相同;趾间全蹼,蹼缘凹陷较深,张度较窄,第一、第五趾外侧连线夹角小于90°,游离缘无缘膜或极窄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发达;内蹠突椭圆形,低平,外蹠突小而圆或不显。无跗褶。
体和四肢背面皮肤光滑。鼓膜光滑,其后有细小疣粒;颌腺豆形;上唇缘有白色锯齿状乳突;背侧褶细窄而平直,在眼后方靠近鼓膜边缘,向后直达胯部;体后端、体侧及股后方小疣稀疏。腹面皮肤光滑。
生活时背面颜色变异较大,多为橄榄褐色、浅棕色、铅灰色或绿色,有的个体背上有几个深蓝色或黑褐色斑;吻棱下方、颞部及背侧褶为黑褐色纵纹;体侧疣粒上有浅黄色斑;眼球虹彩上半部浅黄色,下半部红棕色与深褐色交织成网纹。上唇缘浅黄色,在颊部呈三角形,颌腺浅黄;四肢背面横纹黑褐色,前臂2-3条,股、胫、跗各3-5条;股后浅黄色与黑褐色交织成网状纹;前臂内侧浅黄色。体腹面、咽、胸部为褐色或有细小褐色麻斑;腹后部浅黄色或银灰色,无斑纹;股腹面为鹅黄色。
胸骨:上胸骨和剑胸骨发达,后者达腹中部,游离于皮肤和腹直肌之间。
第二性征:雄蛙前臂较雌蛙略粗;第一指基部婚垫乳黄色;有-对咽侧下内声囊,声囊孔小;背、腹侧均无雄性线;咽、胸部有细刺迹;无肱前腺。
卵:解剖9月3日和13日采于福建武夷山的雌蛙,卵巢内有成熟卵,卵径2.5-3.Omm,乳白色。
蝌蚪:第35-38期蝌蚪全长平均25.6mm,头体长8.5mm,尾长为头体长的201.2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88。体尾细长,尾末端钝圆;体尾灰棕色,尾部具浅褐色云斑。当全长26.7mm时,头体长8.8mm,尾长17.9mm,后肢芽长5.7mm(第38期),唇齿式为Ⅰ∶4+4/1+1∶Ⅲ(第35-38期);口角及下唇唇乳突1排,参差排列,肛孔位于尾基部右侧,有短管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有游离短管。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4mm左右。
成体:雄蛙体长42.7-52.4mm,雌蛙体长51.8-61.8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87;头部扁平;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长远大于眼径;吻棱明显;颊部略向外倾斜,颊面凹人;鼻孔位头侧略近吻端;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两眼之间有1个小白疣;鼓膜明显,与眼径的距离约等于鼓膜的1/2;犁骨齿短弱;舌后端缺刻深;眼适中,瞳孔横椭圆形。
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雄蛙前臂较雌蛙略粗壮;指较长,扁平,末端吸盘明显,吸盘前端较圆,横径略小于纵径或几乎相等,为其后指节宽的2倍,第一至第四指吸盘有腹侧沟,两侧沟在顶端几乎相连;指吸盘背面有横凹陷;第二指短小,明显短于第一指和第四指,第一指略长于第四指,指长顺序为3、l、4、2;关节下瘤发达,指基下瘤明显;掌突3个,扁平,内侧者长椭圆形。后肢长,为体长的190%左右,左、右跟部重叠;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;胫宽为胫长的1/5;足短于胫;第五趾略长于第三趾,达第四趾的第三关节下瘤下方;趾吸盘与指吸盘相同;趾间全蹼,蹼缘凹陷较深,张度较窄,第一、第五趾外侧连线夹角小于90°,游离缘无缘膜或极窄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发达;内蹠突椭圆形,低平,外蹠突小而圆或不显。无跗褶。
体和四肢背面皮肤光滑。鼓膜光滑,其后有细小疣粒;颌腺豆形;上唇缘有白色锯齿状乳突;背侧褶细窄而平直,在眼后方靠近鼓膜边缘,向后直达胯部;体后端、体侧及股后方小疣稀疏。腹面皮肤光滑。
生活时背面颜色变异较大,多为橄榄褐色、浅棕色、铅灰色或绿色,有的个体背上有几个深蓝色或黑褐色斑;吻棱下方、颞部及背侧褶为黑褐色纵纹;体侧疣粒上有浅黄色斑;眼球虹彩上半部浅黄色,下半部红棕色与深褐色交织成网纹。上唇缘浅黄色,在颊部呈三角形,颌腺浅黄;四肢背面横纹黑褐色,前臂2-3条,股、胫、跗各3-5条;股后浅黄色与黑褐色交织成网状纹;前臂内侧浅黄色。体腹面、咽、胸部为褐色或有细小褐色麻斑;腹后部浅黄色或银灰色,无斑纹;股腹面为鹅黄色。
胸骨:上胸骨和剑胸骨发达,后者达腹中部,游离于皮肤和腹直肌之间。
第二性征:雄蛙前臂较雌蛙略粗;第一指基部婚垫乳黄色;有-对咽侧下内声囊,声囊孔小;背、腹侧均无雄性线;咽、胸部有细刺迹;无肱前腺。
卵:解剖9月3日和13日采于福建武夷山的雌蛙,卵巢内有成熟卵,卵径2.5-3.Omm,乳白色。
蝌蚪:第35-38期蝌蚪全长平均25.6mm,头体长8.5mm,尾长为头体长的201.2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88。体尾细长,尾末端钝圆;体尾灰棕色,尾部具浅褐色云斑。当全长26.7mm时,头体长8.8mm,尾长17.9mm,后肢芽长5.7mm(第38期),唇齿式为Ⅰ∶4+4/1+1∶Ⅲ(第35-38期);口角及下唇唇乳突1排,参差排列,肛孔位于尾基部右侧,有短管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有游离短管。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4mm左右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本种与竹叶蛙Odorrana(B.)versabilis相近,但本种体型小,雄蛙体长48.7mm,雌蛙体长58.1mm左右;雌雄体长之比1.19∶1;头部适中,不显窄长;吻部不呈盾状;吻端钝圆,略突出下唇;趾间全蹼,蹼缘凹陷较深,第一、第五趾外侧线所形成的夹角小于90°;雄蛙前臂较细,其宽约为前臂及手长的18.2%;背侧褶细窄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600-1525m的森林茂密的山区。成蛙栖息在大、小山溪内,白天常蹲在瀑布下深水凼两侧的大石上或在缓流处岸边。受惊后即跳入水凼,并游到岸边石间或石下;有时四肢浸入水中,头体露出水面。该蛙夜间常攀援在溪边陡峭的崖壁上。雌蛙-般反应迟钝,很少有逃逸现象。蝌蚪在流溪水凼内落叶层中或石下。9月初曾在茶地或山坡落叶间发现成体或幼体。
据耿宝荣等(1997)报道,5月间在福建永泰地区采到正在抱对的小竹叶蛙和卵群,此时期正是该蛙的繁殖季节。据蔡明章(1979)报道,该蛙每年产卵1次,每次产卵145-176(160.5,n=2)粒。
据蔡明章(1994)和耿宝荣等(1997)先后报道,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其胚胎发育全程可分为24(或25)个发育时期,在此过程中受精卵的第三次卵裂仍为纵裂,与常规的第三次卵裂方式(横裂)截然不同;没有见到明显的神经板期;神经板期和神经褶期均尚存有卵黄栓;胚胎的肌肉分化较早,在神经管期就已经出现2-3个肌节;孵化时不是头部破膜而出,却是尾部先突破卵胶膜伸出膜外,头部仍留在卵胶膜内借以口吸盘吸附于卵膜内壁,24小时以后才逐渐移出膜外,这是对急流环境的-种适应。在水温21-24℃的条件下,从受精卵发育到外鳃消失共历时近10天(226-237小时)。
据耿宝荣等(1997)报道,5月间在福建永泰地区采到正在抱对的小竹叶蛙和卵群,此时期正是该蛙的繁殖季节。据蔡明章(1979)报道,该蛙每年产卵1次,每次产卵145-176(160.5,n=2)粒。
据蔡明章(1994)和耿宝荣等(1997)先后报道,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其胚胎发育全程可分为24(或25)个发育时期,在此过程中受精卵的第三次卵裂仍为纵裂,与常规的第三次卵裂方式(横裂)截然不同;没有见到明显的神经板期;神经板期和神经褶期均尚存有卵黄栓;胚胎的肌肉分化较早,在神经管期就已经出现2-3个肌节;孵化时不是头部破膜而出,却是尾部先突破卵胶膜伸出膜外,头部仍留在卵胶膜内借以口吸盘吸附于卵膜内壁,24小时以后才逐渐移出膜外,这是对急流环境的-种适应。在水温21-24℃的条件下,从受精卵发育到外鳃消失共历时近10天(226-237小时)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